原標題:與最高檢調研組同行·一線探訪|湖南長沙星城地區:大數據為提升刑事執行法律監督質效賦能
數字大腦帶來監督“智”變
長沙星城地區:大數據為提升刑事執行法律監督質效賦能
星城地區檢察院檢察官在日常派駐中通過法律監督應用模型及時排查相關監督線索。
刑事執行檢察被稱為法律監督的“最后一公里”,是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率最高檢調研組在湖南調研時,長沙市星城地區檢察院探索形成的“派駐+巡回+科技”監督機制受到調研組關注和肯定。
“湖南省檢察機關在大數據賦能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極大提升了監督質效。”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師事務所董事局主席江帆在談到這一機制時表示。
星城地區檢察院在大數據賦能刑事執行法律監督方面作了哪些探索?積累了什么有益經驗?近日記者來到該院,一探究竟。
“數據倉庫”里搭建綜合監督平臺
“作為刑事執行檢察派出院,我院承擔全市刑事執行檢察職能。轄區共有13個監管場所、3.5萬名刑事執行對象,其中,在押人員有2萬余名。我們每年要監督2萬余件刑事案件依法執行,僅靠傳統監督方式已難以適應當前形勢。”星城地區檢察院檢察長宋寬馀向記者坦言,要主動擁抱科技,才能破解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對象多、構成復雜、過程長的難題。
2023年初,星城地區檢察院堅持“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的數字檢察工作思路,從“信息感知、數字轉化、數據應用”三個方面加強刑事執行檢察工作,將各項業務分解,并設計了60余個數據采集規范性表格,由派駐監所檢察官采集日常檢察工作中形成的“內生數據”,再根據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業務聯系,構建覆蓋轄區所有刑事被執行人的“數據倉庫”,并以“數據倉庫”為基底,開發出刑事執行檢察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提供多項應用工具,為刑事執行檢察業務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在刑事執行檢察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中,該院又結合實踐,研發設計了超期羈押預警以及糾防、減刑監督、假釋風險評估、社區矯正監督、刑事案件涉財產部分執行監督等10余個監督模型,全面提升監督質效。2023年上半年,該院通過監督平臺發現,轄區內某監獄因打架被處罰的罪犯明顯增多,在調查核實后,結合對獎懲考核等其他數據的分析,在全市開展打擊“牢頭獄霸”專項巡回檢察,督促監獄對符合刑事立案條件的罪犯立案偵查,嚴厲打擊獄內罪犯又犯罪行為,并助推湖南省檢察院在全省部署開展專項監督行動,達到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據了解,目前該平臺已對2017年以來全市被監管人信息數據、執行機關執法數據、刑事案件數據等刑事執行檢察相關業務數據進行了采集,覆蓋全市所有刑事被執行人。
“刑事執行檢察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的搭建,相當于為檢察官增配了數字‘大腦’,能夠幫助檢察官更好發現問題。”該院派駐檢察二室主任劉順華曾是一名監獄民警,2011年經選調來到檢察機關工作,目前負責轄區內6所監獄的監管執法與刑罰執行監督,特殊的工作經歷讓他有著更深的體會,監獄信息分散、不全面等問題曾讓他在監督中苦于難以發現問題,但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有效解決了碎片化、淺層次、被動性的監督困境。
24小時在崗的“智能檢察官”
“每個監管場所都有上千個攝像頭,我們每天將看守所各個監舍的監控畫面瀏覽一遍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已在派駐檢察崗位工作6年多的星城地區檢察院派駐檢察一室主任張永進對此深有感觸,他說由于監控畫面數量龐大,光靠幾名派駐檢察官的人工力量很難從監控中及時發現監管場所的執法不當行為。
為此,星城地區檢察院專門研發了監控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可以自動發現監管場所在勞動教育改造、禁閉和械具使用、值崗執勤等監管活動中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派駐檢察官只需查看系統抓取的畫面即可了解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執法不當情況,然后將發現的問題分類整理,集中統一向監管場所提出糾正意見,督促整改。
“這個系統應用后,工作質效明顯提升,能及時發現問題。”張永進介紹說,對于一般性的問題,檢察機關定期向監管場所反映,督促整改;對于涉及監管安全的重大隱患、涉嫌嚴重違法等情況,則會第一時間調查核實。該系統使用一年以來,檢察機關已發現多起民警執法不當線索,經調查核實后,相關民警受到了黨紀政紀處理。
此外,該院還在轄區各監獄部署了約見檢察官系統,即在監獄內的合適位置設置若干個約見檢察官的語音留言盒,在押人員可以通過該留言盒給檢察官留言,語音留言保存在服務器中,檢察官可隨時了解在押人員所反映的相關情況。為方便與在押人員開展談話,該院還在各監獄設置了專門的遠程談話室和遠程談話系統,檢察官在檢察院機關辦公區即可與在押人員談話。
監管場所民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智能系統的應用,就像24小時在崗的‘智能檢察官’,讓監督觸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效助推了我們監管場所執法規范化水平的提升。”
精準排查漏報、瞞報情況
2023年3月,星城地區檢察院在全市開展社區矯正巡回檢察,調取了全市社區矯正對象近五年以來的交通違法記錄,并通過“社區矯正對象交通違法犯罪”法律監督應用模型,將交通違法人員數據與社區矯正對象數據進行比對,發現瀏陽市社區矯正對象田某在社區矯正期間多次違反治安管理處罰規定卻未被處理。經檢察機關核查并監督糾正,田某最終被撤銷緩刑予以收監,該案入選最高檢第三批社區矯正法律監督典型案例。
據了解,在此次巡回檢察中,該院通過刑事執行檢察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的基礎數據,運用大數據監督模型,將公安機關、法院的相關數據與檢察機關掌握的社區矯正情況進行比對,發現多名社區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期間受到治安處罰甚至是刑事處罰,司法行政部門未對其進行處理。經監督糾正,28名社區矯正對象被撤銷緩刑收監執行,7名司法工作人員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除了社區矯正監督,刑事執行檢察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的運用,讓檢察機關在減刑、假釋監督領域的辦案質效也有了明顯提升。
今年3月,星城地區檢察院從該平臺中發現,某監獄呈報罪犯張某減刑案件時有瞞報、漏報其違紀行為的情況。經調查發現,2023年7月,張某因在獄內打架受到處理,而在呈報減刑時,該事項未在呈報材料中體現,辦案民警有故意瞞報的嫌疑,且辦案民警與罪犯家屬存在經濟往來。今年4月26日,該院依法以涉嫌徇私舞弊減刑罪對涉案民警立案偵查。
“在辦理減刑、假釋監督案件時,我們運用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提供的數據與監獄呈報的材料進行比對,可以及時發現漏報、瞞報被提請罪犯違法違規等真實表現情況。”宋寬馀介紹,根據被提請罪犯的相關情況,大數據綜合監督平臺能夠主動推送條件更好、長時間未獲得減刑機會的罪犯,檢察機關可擇優主動建議執行機關提請減刑、假釋,盡可能地避免“應減未減”“該放不放”等問題發生。
據介紹,2023年以來,該院發現并糾正刑事執行違法案件數同比上升391%,發現并糾正減刑假釋違法案件數同比上升37%,其中有3件刑事執行檢察案件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張吟豐 通訊員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