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之年看開局之勢
2023年春節后,各地出現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的“搶人潮”“招工潮”。其實,“搶人大戰”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今年“戰況”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不僅在時間上提前了,城市“搶人”的重點也轉變為“搶人才”和“搶勞動力”相結合。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值得關注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三者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今年多個地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及時呼應了“三位一體”表述。
用工大省趕早跨省“搶人”
春節還沒結束,東南沿海地區已在“拼”經濟上“搶先一步”,包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在內的多個沿海用工大省跨省招工、引進人才。多地將招聘會搬到了務工人員家門口,通過現場擺臺、“直播帶崗”,讓招工更快捷、就業更方便。招到人后,又包機、包車接人,為務工人員返崗復工做好保障,實現“家門到車門、車門到廠門”的無縫銜接。因為防疫政策優化調整,招工效率也極大提升。
東部產業優勢地區“搶人”情緒高漲,體現了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拼”經濟的強烈愿望,也反映了年初勞動力緊缺的客觀現實。對此,有專家學者分析指出,首先,這些地區本身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疫情及服務業下行等因素加速了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回流,導致用工缺口大、招工難;其次,現在企業加速復工復產并迎來新一輪訂單爆發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作支撐;此外,過去的勞務輸出地“留人”的愿望日益迫切,也使得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
拉長時間維度和空間跨度來看,“招工難”是不少用工大省企業主們多年來的“心病”,并非一時一地的難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造成“年年招工年年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短期收入相對較高的網購、物流等服務行業,對年輕一代藍領工人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他們不再安于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而是選擇去當外賣員、快遞員;二是受限于戶籍及一些附屬的制度安排,農業轉移人口不能在一座城市“扎根”、成為“新市民”,安定感和歸屬感的缺失,使外來務工人員選擇流動到條件更好的地方;三是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崛起,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進,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家鄉就業、創業,部分勞務輸出大省的人力資源供給明顯減少。
由此,專家學者建議,各地在打響“搶人大戰”的同時,也應投入更多的精力與智慧下好“留人大棋”。
從昆山探索看城市引才之道
人才流向,改變城市的格局和位次。江蘇昆山對此作出強有力的注解。
昆山已連續18年奪得“全國百強縣”榜首。2022年,昆山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7億元,這一經濟體量超過了8個省會城市。
多年來,昆山在搶抓人才“第一資源”的道路上矢志前行。截至2022年7月,昆山全市人才總量達48.5萬人,引育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146名,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張春龍表示,依據“人才-創業-項目-資金”這一發展邏輯,城市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是人才。“產業與人才互促共進,產業是引才聚才的強磁場,人才高地又反過來筑起產業高峰。”
專家學者還發現,昆山正在持續優化對人才的精準服務,既花“真金白銀”,更具“真情實感”,把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關鍵小事”作為拴心留人的“頭等大事”來抓,讓“千里馬”在舒適“氣候”里競相奔騰。
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昆山如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領跑優勢?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勇表示,要主動跳出“縣級市思維”“跳出人才抓人才”,聚焦數字化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把握好戰略機遇和發展優勢,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合一”,讓人才引領新時代“昆山之路”越走越寬廣。
專家學者指出,城市之間在引才上的競爭,基本出發點是好的,但需要警惕可能引發政策的負外溢效應。比如,搶人才政策和戶口、購房資格掛鉤,可能誘發“戶口空掛”“懸浮型城市”等現象;引才政策讓公共資源被用來變相補貼大學生,繼而可能對農業轉移人口等其他勞動力群體產生一定“擠出效應”;三四線城市可能會受到一二線城市“搶人”的嚴重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等。
有鑒于此,專家學者建議,城市應找準比較優勢,集聚與自身產業發展相互成就、適配度高的人才。
新增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值得關注
目前我國共有105個大城市。江蘇昆山、浙江義烏、浙江慈溪和福建晉江這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都超過100萬人,被列入“II型大城市”。
“人隨業走,豐富的就業機會是其人口規模擴大的關鍵原因。”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說。
城市之間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也反映出一個現實“隱憂”:人口的自然增長對常住人口增長的貢獻持續減弱,人口流動對常住人口增長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全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更是比上年減少666萬人。這一年齡段的勞動者是經濟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也是人口紅利的創造者。
“人口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更對城市人才政策帶來直接影響。”張春龍表示,老齡人口越來越多,流入人才放緩,在這種情況下,“搶人才”基本上等同于“搶人口”。
有專家學者表示,雖然我國勞動力人口暫不存在總量不足的問題,但對于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走低的趨勢,很多城市已經在“未雨綢繆”。其中,特別是在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方面的力度頗大。如浙江杭州今年將向二孩、三孩家庭發放育兒補助,還將在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優化生育休假制度、實施住房購車支持政策、減輕家庭教育壓力等方面加大努力。不只是杭州,近期已有包括深圳、長沙、哈爾濱等多個特大城市相繼發布了生育獎勵、補貼等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中心主任張建平預測,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每年會減少200萬~300萬的勞動力。而這其中,新增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值得關注,即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大學生數量將占到8~9成。“應結合國家關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思路,加大對技術工人、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源培養。”他表示。(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付朝歡)
下一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蘇州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