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是保障安全的新動能,近日出版的數字中國建設出版工程·“新城建新發展”叢書分冊《市政基礎設施智能感知與監測》,聚焦市政基礎設施監測預警的技術與創新實踐,從理念與技術革新、創新實踐案例等角度,系統闡述了我國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的發展概況,智能感知與監測的總體架構、安全監測方法,各地實踐案例,以及未來展望。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人口和功能繼續向城市集聚,與城市運行密切相關的供水、排水、供熱、橋梁、管廊等城市生命線系統變得愈加復雜。當前,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階段,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進入集中老化和風險凸顯期,城市管理和運行安全風險加劇。為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市政基礎設施智能感知與監測從城市整體安全運行出發,以預防燃氣爆炸、橋梁倒塌、城市內澇、路面塌陷、大面積停水等事故為目標,以公共安全科技為核心,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支撐,感知城市運行狀況,分析生命線風險及耦合關系。實現對市政基礎設施的風險識別、分析研判、輔助決策,使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實現“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
防范城市風險,確保城市運行安全,是全球城市共同愿景。有的國家較早提出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化,通過提升隧道、移動橋梁、交通信號和街道的監測能力,增強城市韌性;有的國家從數字化、可視化平臺、綠色化等多角度入手,廣泛地實施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化;有的國家通過綜合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各類建筑的網格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服務水平;有的國家通過在城市內設置傳感設施,隨時監測城市狀況,并構建起監測和應急聯動機制;有的國家將國家智能傳感器平臺作為國家戰略項目,并探索利用其生成智能解決方案。
圍繞相關決策部署,地方積極開展實踐、勇毅探索。安徽省從摸清城市地下管網信息、建立城市生命線安全技術規范、打造全省監管“一網管”、鼓勵市場參與匯聚建設合力、重產業集群培育五個方面,大力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合肥市成立由城鄉建設局、財政局、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和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專項工作小組,建設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建立風險立體化監測網絡,實現“風險定位—前端感知—專業評估—預警聯動”全流程管理。佛山市通過匯聚各部門既有數據源和新生成的城市監測數據,搭建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針對各部門需求,建設相關專項安全應用。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為此,需要從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等制度層面,以及從研發應用等技術層面不斷完善。本書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既總結經驗、又展望未來,有助于從業人員及相關人員加深對市政基礎設施智能感知與監測的理解、認知,并為參與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上一篇:廣東發布政務服務數字化條例
下一篇:用好信息化手段讓農民工不憂“酬”